合作机构
一,放射线医学研究所
名称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 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英文名:National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Sciences 简称:NIRS) |
目的 | 主要业务包括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放射线对人体危害的予防、治疗以及放射线的医学应用相关 研究开发等等,通过综合开展上述业务,提高放射医学科学技术的水平。 |
设立 | 1957年7月:国立研究所成立 2001年4月:独立行政法人 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启动 2015年4月:更名为国立研究开发法人 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
所在地 | 〒263-8555 千叶县千叶市稲毛区穴川4丁目9番1号 |
理事长 | 米仓 義晴 |
主要业务 | 放射线对人体所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发 放射线对人体危害的予防 ・技术人员的培养及资质提升 |
年度予算额 | 约118亿日元(平成27年度予算) |
员工数 | 约800名(截至2015年4月。包括专职以及非专职) |
关于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1.日本国内唯一开展放射线与人类健康相关研发的研究机构
人类自有史以来,便以各种形式与放射线打着交道。如今,包括医疗在内,人们在各种领域享受到它所带来的恩惠。另一方面,放射能汚染与辐射给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人类若想在安全范围内享受放射线所带来的恩恵,就需要坚持不懈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放医研),自1957(昭和32)年创办以来,作为日本国内唯一致力于放射线与人类健康研究的综合研发机构,一直以提高放射线医学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己任,开展各种活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激发研发活力,提高研发効率,同时增加透明度,广泛开展活动,争取发展成为世界级卓越研发基地(Center of Excellence : COE)。
2.研发支柱及组织
重粒子医科学中心 担负着癌症缓和疗法的期待
分子成像研究中心 通过分子来解读生命的姿态
放射线防護研究中心 放射线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
辐射应急医疗研究中心 辐射应急医疗救援的核心部门
研究基础中心 支持放医研所开展的广泛研究
参加的国际机构・贡献
放医研,作为日本放射线安全研究・突发辐射的医疗救援・放射线医学研究的核心机构,每年共计派遣约50名干部员工,参加由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ICRP)与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等组织召开的专家会议,并积极参与国际放射线防护标准的制定等活动,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同时积极派遣专家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经合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亚太地区核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和培训区域性合作协定(RCA)及亚洲核合作论坛(FNCA)。此外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在放射线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2006年1月23日,在低剂量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领域,我院成为IAEA的指定合作中心,合作期限为3年。在此期间该合作中心的活动成果获得认可,于2009 年12月,在原有合作领域「放射线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子成像」与「重粒子射线治疗」也被指定成为合作中心,合约为期4年。此后又于2014年1月续约,将合作期限延长4年。放医研作为放射线影响以及放射线医疗领域的综合性合作中心,正在以研修事业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
此外,2013年9月,放医研成为WHO的指定合作中心,在辐射应急医学响应和援助网络(REMPAN)合作等5大领域积极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放医研作为放射线医疗科学的专门机构,愿与相关国际组织携手,将各项科研成果回馈国内外,为全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与海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
为提高科研効率及科研能力,放医研与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签署协定,开展平等的合作研究。
截至2011年3月底,共与17个国家1个地区的30所大学・研究所以及IAEA,共计签订35项协议或备忘录。
国际支援
开展培训课程
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及医疗技术水平,面向这些地区的放射线从业人员开展培训课程。
接收国外研究人员
充分利用国内外各项政策,积极接收国外研究人员。从2006年第2期中期计划开始实施之日起直至2009年,4年间累计已达1,300人。
放医研职员的海外派遣
为广泛传播各项研究成果,放医研也在积极地向海外派遣职员。从2006年第2期中期计划开始实施之日起至2009年,在国外研究机构工作或出席国外举办的学会・研究大会,进行过成果发布的职员,4年间累计已达1,700人。
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
成立时间:1961年
所在位置:东京
理念
与患者・社会携手开展世界最尖端的医疗与研究
使命
1.癌症实态的阐述及予防
2.高度先进医疗的开发
3.标准化治疗的确立及普及
4.癌患生存互助的充实
5.信息的収集与提供
6.人材培养
7.政策建言
8.国际贡献
1961年 | 昭和 | 36年 | 2月16日 | 成立国立癌症中心筹建室 |
1962年 | 37年 | 1月1日 | 成立国立癌症中心 | |
2月1日 | 总长 田宮猛雄 就任 | |||
5月23日 | 开始接诊 | |||
6月23日 | 举行开业仪式 | |||
1963年 | 38年 | 7月29日 | 引进电子计算机 | |
1964年 | 38年 | 3月30日 | 图书馆竣工 | |
4月1日 | 总长 比企能达 就任 | |||
1966年 | 41年 | 4月1日 | 开始举办各类研修会(国内・国外) | |
1967年 | 42年 | 4月1日 | 总长 久留胜 就任 | |
9月30日 | 中央诊疗大楼竣工 | |||
1969年 | 44年 | 11月1日 | 启动住院医师制度 | |
1970年 | 45年 | 9月21日 | 总长 塚本宪甫 就任 | |
10月1日 | 设立WHO国际胃癌情报中心 | |||
1974年 | 49年 | 9月1日 | 总长 中原和郎 就任 | |
1976年 | 51年 | 2月16日 | 总长 石川七郎 就任 | |
3月29日 | 住院楼竣工 | |||
12月1日 | 引进在线文献検索系统(JOIS) | |||
1978年 | 53年 | 2月20日 | 门诊大楼竣工 | |
1981年 | 56年 | 4月1日 | 引进医院信息共享系统(SHIS) | |
8月26日 | 成立WHO「吸烟与健康」研究合作中心 | |||
9月25日 | 新建研究大楼竣工 | |||
1984年 | 59年 | 7月1日 | 总长 杉村隆 就任 | |
1985年 | 60年 | 8月31日 | 癌症研究振兴财团旗下国际研究交流会馆竣工 | |
1986年 | 61年 | 2月1日 | 高度先进医疗获批,成为特别指定保险医疗机构 | |
1988年 | 63年 | 3月29日 | 获批成为外国医師・牙科医師临床实习指导医院(中央医院) | |
1989年 | 平成 | 元年 | 3月24日 | 国立癌症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成立 |
3月25日 | 门诊大楼分栋竣工 | |||
1990年 | 2年 | 6月1日 | 启动癌症专业实习医师制度 | |
1992年 | 4年 | 1月1日 | 总长 末舛恵一 就任 | |
7月1日 | 国立癌症中心东院开业 | |||
更名为国立癌症中心中央医院 | ||||
1993年 | 5年 | 8月26日 | 获批成为外国医師・牙科医师临床实习指导医院(东院) | |
9月1日 | 作为高度先进医疗机构,获批成为特定功能医院(中央医院) | |||
1994年 | 6年 | 4月1日 | 总长 阿部薫 就任 | |
国立癌症中心研究所分所开业(东院) | ||||
利用築地与柏校区之间的光纤,引进信息网络系统 | ||||
12月1日 | 引进超级计算机 | |||
1995年 | 7年 | 2月7日 | 启动癌症诊疗综合支援系统 | |
1997年 | 9年 | 3月14日 | 质子涉嫌治疗大楼竣工(东院) | |
1998年 | 10年 | 10月31日 | 中央医院新楼竣工 | |
1999年 | 11年 | 4月1日 | 总长 寺田雅昭 就任 | |
2001年 | 13年 | 3月21日 | 染色体疾病大楼竣工 | |
2002年 | 14年 | 4月1日 | 总长 垣添忠生 就任 | |
2003年 | 15年 | 12月8日 | 癌症预防・检诊研究中心竣工 | |
2005年 | 17年 | 8月1日 | 开设MRX手术室(中央医院) | |
10月1日 | 临床开发中心开业(东院) | |||
2006年 | 18年 | 10月1日 | 癌症対策情报中心开业 | |
2007年 | 19年 | 4月1日 | 总长 广桥说雄 就任 | |
2010年 | 22年 | 4月1日 | 变更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癌症研究中心 | |
理事长・总长 嘉山孝正 就任 | ||||
2012年 | 24年 | 4月1日 | 理事长・总长 堀田知光 就任 | |
2013年 | 25年 | 12月26日 | 诊疗大楼竣工 | |
2015年 | 27年 | 4月1日 | 变更为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国立癌症研究中心 |
三、日本国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癌症诊疗所处的环境,包括患癌人数及死亡人数的增长,治疗方法的进步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的癌症诊疗,不仅要求具有高水准的诊疗技术,还要寻求精神关怀以及缓和疗法等全方位的护理。在此背景下,为缩小诊疗差距,日本从国家角度出发,出台各项政策,其中于2006年6月颁布了「癌症対策基本法」。为实现上述全方位医疗,我院正在着手健全各种诊疗体制,同时开始实行医院内部癌症登记制度,通过获取病患信息,进一步提高癌症诊疗水平,并向社会提供信息发布等服务。
今后,我们将坚持进一步充实医护力量,积极引进先进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通过细致的癌症诊疗,为提高患者的「QOL(生存品质」而努力。
该中心的目的
集癌症诊断、治疗、教育、启蒙、咨询支援、研究等为一体,开展综合性业务。
外科疗法、化学疗法、放射线疗法的安全有效实施
癌症检诊与最先进癌症诊断的实施
癌症予防対策的计划与实施
癌症知识的普及
癌症诊疗人材的培养
缓和护理专业人材的培养,恰当的缓和护理服务的提供
健全相关体制,使患者在家庭或福利设施内也能接受治疗及缓和护理
癌症尖端研究与治疗的推进
创办者 | 学校法人日本医科大学 理事长 赫 彰郎 |
管理者 | 院长 坂本笃裕 |
副院长 汲田伸一郎/近藤幸寻/安武正弘/铃木智恵子 | |
诊疗科室 | 40个科室 |
可容纳病床数 | 1002张床位(普通970床位・精神32张床位) |
职员人数 | 2,334人(平成26年10月1日) |
护理人员类别 | 普通 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为7:1 / 精神 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为7:1 |
主要设施 | 高级别急救中心(CCM) 47张床位 |
集中治疗室(CCU/SCU) 20张床位 | |
外科集中治疗室(S-ICU/S-HCU) 36张床位 |
1876年(明治9年) 4月 | 开办济生学舍 |
1904(明治37年) 4月 | 创办私立日本医学校 |
1910(明治43年) 11月 | 开设日本医学校付属医院 |
1926(大正15年) 2月 | 创办财团法人日本医科大学 |
同年,更名为日本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
1953(昭和29年) 4月 | 更名为日本医科大学付属医院 |
1963(昭和38年) 4月 | 更名为日本医科大学付属病院 |
1977(昭和52年) 1月 | 获厚生省批准成立第一家急救中心 |
1986(昭和61年) 9月 | 建成东馆 |
1993(平成5年) 4月 | 被指定成为高级别急救中心(获厚生省批准第一家) |
1993(平成5年) 12月 | 获批成为特定功能病院 |
2008(平成20年)2月 | 被指定成为地域癌症诊疗协作据点医院 |
四、日本群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成立时间:1949年
地点:日本群马县前桥市昭和町三丁目
是全日本继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院之后的第二家重离子癌症治疗机构。2008年完成重离子治疗机构建设,现每年可接受癌症病人400-500人。目前在耐药性以及恶性肿瘤的图像诊断和放射线治疗的研究展开国际交流,并具有多项国际专利。与日本高崎量子研究所和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最新的肿瘤治疗技术获得了2002年日本生命科学领域“21世纪COE项目”奖。